浙江又添三家省級實驗室,這家由浙企牽頭
文章來源:浙江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 發布時間:2022年05月13日
最近,浙江省實驗室大家庭喜添三位新成員:白馬湖實驗室、東海實驗室和天目山實驗室。
其中,聚焦能源與碳中和的白馬湖實驗室,由一家省屬國企——浙江省能源集團牽頭,聯合浙江大學、西湖大學共建。
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,“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”。
白馬湖實驗室正是這樣一個創新聯合體,它由鏈主企業牽頭,以應用倒逼研究,天然具備知識產權轉化的快速通道,可以無縫串聯起產學研鏈條。
在“雙碳”背景和能源保供的大環境下,這家“創新聯合體”式的省實驗室,將會迸發出怎樣的能量?
瞄準三大未來領域
白馬湖實驗室坐落于杭州市濱江區白馬湖畔,這里依山傍水,非常靜謐。
按照“一核多點”布局,一期實驗室總部基地已經落實土地134畝,最早將于今年年底動工。此外,還規劃在蕭山、長興等地建設分中心,五年初步預計投入85億元。
據實驗室籌建處主任陶曉東介紹,實驗室將向著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耦合、太陽能轉化及催化、零碳能源轉化與存儲三大領域發起技術攻關。
具體做些什么?新一代高效光伏電池、液氫制備/儲運及加注關鍵裝備等10項以上重大技術成果,大型安全環保型儲能電站、規模化碳捕集及利用等5項重大示范工程,都是能源生產清潔化、清潔能源規模化的“利器”。
“兩年見成效、五年出成果、十年樹標桿”,為創建國內領先、國際一流的高能級創新平臺,實驗室的任務可謂艱巨。不過,這些目標并非好高騖遠。
在技術儲備方面,浙能早就有不少“囤貨”。比如在氫能領域,此前與中國航天院所合作重點研發項目,其氫液化系統已獲得國家首臺(套)認證;在新型儲能電池領域,水系鋅(離子)儲能電池,已進入中試生產和示范項目階段。
在科研合作方面,浙能和浙大也是“老朋友”。“從2011年開始,我們有十年的戰略合作,搭建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。”陶曉東說,雙方共同研發的超低排放系統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,項目負責人正是如今的白馬湖實驗室主任高翔院士。
攻關清潔能源“卡脖子”技術,在經濟大省、能源小省浙江,能源領域將迎接更綠色的未來。
首批科研人員已就位
那么,這家高大上的省實驗室,目前建設到哪個階段了呢?
涌金君了解到,最近白馬湖實驗室的首批科研人員已經到位,他們多從浙能集團、浙江大學、西湖大學等單位移(兼)聘而來。
在氫能儲運研究所,6名科研人員從浙能技術研究院轉來,他們的學歷均在碩士及以上。
剛進入浙能技術研究院博士后站時,厲勁風是唯一的低溫領域人才,如今有了更大的平臺、更充分的資源,他回想起大學時代的專業情懷,“未來可以一心撲到科研工作上,實現我的專業價值。”今年面臨出站再擇業,他已決定繼續留在這里,參與液氫領域科研項目。
同樣結緣于此前合作,浙能技術研究院引入了航天低溫推進劑方面的專家,他在液氫領域有數十年的研究積累,為技術裝備國產化做出諸多貢獻。去年,他帶領院內的青年研究員,共同編撰戰略建議書、整理申報材料。
如今,實驗室計劃實施“首席科學家”執行制,這位專家也轉入到實驗室,成為氫能團隊“首席科學家”。“有科研底蘊深厚的大師來組建專業團隊,立足點更高、方向感更穩。”厲勁風說。
在管理機制上,實驗室主張長周期評估考核,“不唯論文影響因子與發表數量,而關注原創性、科學價值和學術影響力等,突出‘重點’‘亮點’。”實驗室籌建處常務副主任滕衛明說。
目前,實驗室正在進一步明確人才相關配套政策,計劃今年匯聚科研人員近200名,打造科研團隊7-10個,加快匯聚更多“智慧”。
企業說
舉企業之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
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 胡仲明
在浙江,由市場主體企業牽頭,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省實驗室,是前所未有的一大舉措。
對于集團而言,白馬湖實驗室不僅是落實浙江“建成10個以上高水平省實驗室”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,也是融合科技創新要素推動高水平轉型的重要載體。
集聚整合創新資源,培育重大標志性成果。浙能集團主動融入碳達峰碳中和、創新強省人才強省的發展戰略,專班化攻堅、清單化落實。
在研究方向上,既有圍繞太陽能、氫能、儲能、能源清潔低碳利用等領域大量基礎研究,為未來蓄勢;同時又注重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布局,為發展闖關。
加快落實四個“一批”,爭當能源創新領頭雁。
加快形成一批政策,建立高效的科技組織體系,充分發揮科學家作用,落實好首席科學家執行制和責任制,讓科研主體和科研人員享有更大的自主權;
加快成立一批院所,年內至少組建5個研究所,讓下設院所享有更大確定權;
加快組建一批團隊,以最優政策、最實舉措、最好服務引進人才,以非常之舉推動省實驗室成為國內外能源英才重要首選地,讓人才成就省實驗室、省實驗室成就人才;
加快落地一批項目,堅持“重大、領先、關鍵”,堅持自主研發、主動引領,讓關鍵技術享有更大話語權,推動省實驗室技術攻關由“跟跑、并跑”向“創新、主導”加速轉變。